首页 新闻 不是所有的角膜移植都存在“免疫赦免”

不是所有的角膜移植都存在“免疫赦免”

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我们通过它获取大多数的外部信息。但是,当角膜由于各种原因变得混浊影响视力时,便可以通过角膜移植的方式更换一个干净清晰的角膜,重新恢复视力。角膜移植就是用正常的眼角膜替换患者现有病变的角膜,使患眼复明或控制角膜病变,达到增进视力或治疗某些角膜疾患的治疗方法。

角膜病变手术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医生盖伦(公元130-200)。科学意义上的角膜移植开始于实验科学方法被引入的17世纪之后。早在1818年就有科学家开始“角膜移植术”动物实验,1837年报道了羚羊角膜移植成功的实验。人类第一次角膜移植记录发生在1838年,结果无疑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随着角膜解剖结构和功能、防腐原理、麻醉技术、外科技术,免疫学等认识的深入,终于于1905年实现首例人角膜移植的成功。此后,手术显微镜、精制缝合材料、防腐保存和眼库的发展,以及皮质类固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但是角膜移植依然难以避免的一大弊端,却迟迟得不到解决,就是角膜移植排异。

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是由供体角膜的特殊抗原引起的一种炎性反应,属于迟缓型过敏反应,是目前尚未完全解决的临床难题之一。曾经许多学者都认为角膜组织是“免疫赦免”组织。但随着近年来研究的逐渐深入,发现角膜具有复杂的免疫体系。经过众多学者的长期研究发现,不是所有的角膜移植都存在“免疫赦免”的状态,临床病例中角膜赦免状态常常遭到高危因素的破坏,导致排斥反应的发生。很多文献中报道的角膜移植“免疫赦免”只是局限于低危眼术后的高成功率而言。对于高危眼的高排斥率来讲不存在免疫赦免的状态,例如角膜大量新生血管形成,虹膜前、后粘连,术前、术后高眼压,无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眼,多术式联合或多次手术,大植片移植等因素都会造成移植排异几率的提升。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主要是通过宿主致敏和免疫攻击两环节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与角膜新生血管的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角膜的微环境被新生血管网破坏,使角膜相关免疫赦免偏离消失,是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高危因素。在没有新生血管植床上,进入前房的供体角膜植片各类抗原,经过房水循环到血液才被巨噬细胞吞噬,将特异性抗原传递给T淋巴细胞,从而导致宿主发生排斥反应。另外,移植片的抗原还可进入角膜缘淋巴细胞、血管,且角膜组织中的朗罕氏细胞既含有抗原,又具有传递抗原的能力,也可促进宿主排斥反应发生。

为了解决角膜移植排斥,国内外的角膜领域研发团队与厂商都在大力发展人工角膜的研发,但目前市面上普遍的人工角膜产品都需要在移植手术时活体角膜的共同植入,这种类型的人工角膜还无法解决角膜移植排异的难题。不过可喜的是,国内已经有团队研发出了纯人造材料合成的人工角膜,不需要活体角膜的介入。通过该团队披露的信息可见已经完成了临床试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即可上市投入使用。